2017复试准备片之面试技巧及礼仪全攻略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一期的辉煌讲堂!随着各个高校的初试分数的公布,34所自主划线的高校马上要进入复试阶段,漫漫考研征途进入了最后一步——复试。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万学海文的考研辅导专 家周剑老师,来给我们指导一下如何在复试中脱颖而出,顺利被录取。
周剑老师,您好!非常欢迎您的到来!
周剑:主持人好!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一次的访谈,希望今天我的讲解能对大家复试的胜出有所帮助。
主持人: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哪个对最终的录取影响大呢?
周剑:不能简单的说哪个重要,是不同阶段都要做好的工作。首先必须通过了初试进入复试,才能进一步谈研究生录取。进入复试,各个学校一般是30%~50%的复试成绩比重,有些学校学科更是要进行实践或实验能力的考核等,只有通过了这些特殊的测试才有录取资格,与初试的分数高低无关。事实上,从确定复试分数线的那一刻开始,所有上线的考生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功或淘汰的几率几乎是相同的。所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不论分数高低,都要调整好心态,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认真应对,走好第一步。
主持人:考研复试的竞争到底激烈在哪里呢?到底哪个环节才是大家决胜负的地方?
周剑:复试中的笔试与初试的考查形式一样,面对一份试卷没有学生自由发挥的地方,只能靠自己的专业实力。在复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面试环节。面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灵活性、逻辑性、应变性等整体素质。在面试中,考生的专业实力固然非常重要,但面试的技巧也很关键。面试技巧有如行军布阵的兵法,运用得当,往往会成为考生脱颖而出的杀手锏。
主持人:那就请周剑老师给具体指点一下面试中都有哪些技巧吧。
周剑:面试不是简单的面对面谈话,面试是测查和评价人员能力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它需要有科学的测评标准、方法以及组织形式。具体地说,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面试中,应试者的回答及行为表现与考官的评判是相联接的,中间没有任何媒介,面试中考官与应试者的接触、交谈、观察也是相互的,面对面进行的;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也是相互作用的,考官能根据应试者的回答情况,积极主动地变换测试方法和内容,应试者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跟上考官的出题思路,积极主动地回答考官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直接性提高了考官与应试者相互沟通的效果与面试的真实性,同时,也能了解许多笔试中了解不到的信息。
考研复试中的面试一般包括外语口语和专业课面试。
(1)外语口语面试
口语面试是很多人都担心的。因为大部分考生在学英语时更注重写,口语相对较弱。因此考生要对口语测试的表现和结果有合理的期待,提醒自己口语表现只是面试的一部分,尽量发挥出最佳的水平就可以了。
口语面试中自我介绍是必须要准备的,一般包括:名字、毕业院校、兴趣爱好、报考的专业、为什么报考该专业、对该专业的认识、简短评价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准备以怎样的态度去研究该专业等等。自我介绍最好能提前写好、背好,大概500字左右,可陈述2~3分钟。如果自我介绍比较充分,那么老师对你的提问就会少一点,即使在对答中有所闪失,前面流利的英文介绍也可以保证你过关。如果你的英文水平很好,那么这个环节会为你增分不少。但也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分表现。如果是自己口述而不是老师问问题的话,应该尽量把自己的英语介绍材料浓缩,语速千万不要太快。如果你语速太快而且句式复杂的话,会给老师一种表现太过的感觉,这里的意思不是说老师不愿意听到学生很好的表达能力,关键是在老师面前说话要说的清楚明 2009复试准备片之面试技巧及礼仪全攻略
(2)专业课面试
在专业问题上,老师一般不会提出非常难的问题,通常会让你对一些学术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专业发展趋势问题以及专业领域的经典论著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一些专业可能会联系社会问题让你从专业角度进行阐述。这需要在平时多积累,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专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对于问题的回答要有理有据,用辩证的方法全面看待问题。所以,在专业问题上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你的见解未必是真理,但从这可以看出你有没有独立思考的成分。另外需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不要企图对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老师也没有期待你能够给出所有问题的完美答案。对于一些不太好回答的问题,重要的不是看你回答问题的内容,而是你的反应,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老师们更为看重的。所以,面试得高分的关键很多时候不在于回答问题的内容,而在于你如何回答。不要随便胡夸乱吹或者随意贬低某个学派或者观点。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不能装懂,考官既然问了那个问题,表明他们已有自己的想法了,换句话说,考生靠蒙是不能过关的。这时,考生可以坦诚地告诉考官自己不知道。不过,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最佳的方法是,考生在告诉考官不懂之后,尝试着对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这样老师会感觉,这个学生虚心诚实,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