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传---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人民群众的热情关怀与支持,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染了东北军、西北军的官兵,对张学良将军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后来在一次民众大会上,他坦率地说:“在‘一二·九’那天,我曾向参加请愿的同学讲,关于抗日问题,一星期以内有事实答复。想诸位还记得,那天的事情,真是给我一个绝大的刺激。……”③
张学良是讲信义的,也是正大光明的,他不同意或者办不到的事,他都把话说到明处,但他答应了的,就决不食言,回去后他便立即向蒋介石作了诤谏,可是却受到蒋的申斥:“你到底是代表学生还是代表我?你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还是站在国家大员的立场?”指责他不该为学生辩护。
“不,不是这样的。”张学良尽量心平气和地说:“我没有为他们辩护。据我了解,他们只是要求政府抗日,并无恶意。我曾亲自到现场查看了,他们不是捣乱,都是纯洁的爱国青年。”
“什么?爱国青年?”蒋介石冷笑道,“我看结论还是不要下得太早吧,爱国不爱国,不是光看唱高调,而是看行动。当学生的,不好好读书,动不动就干预国事、示威游行,有的还破坏交通,冲击政府,甚至聚众殴打政府官员,试问,这是什么爱国行动?唵?!”
“不过,这次示威游行,秩序还好……”
“不,不!这个我不管。今后不许再胡闹,今后不管在哪里,凡发现有搞示威游行而又不听劝阻的,就坚决镇压,就用机关枪扫射!”
蒋介石如此敌视爱国青年,在抗日问题上如此固执己见,张学良还能再说什么呢!
但蒋介石并不就此善罢甘休,他认为张、杨已不可相信,遂于当日给邵力子写了一封密信,企图为撤换张、杨造舆论,以期使这一计划迅速实现。
蒋介石用毛笔在红格的十行纸上向邵力子作了如下的秘密指示:
力子主席勋鉴:
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它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必发表为要。
中正十二月九日 www.qz26.com
所有这一切,迫使张学良不能不认为在抗日问题上,他与蒋介石不但完全没有共同的语言,而且显然已经发展到非摊牌不可的地步了!所以,自此以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在秘密地调兵遣将,积极进行兵谏的准备工作。
就正在这个当儿,因为误会曾发生过一场虚惊,如果不是杨虎城沉着冷静,以“军事演习”为名巧妙地掩饰过去,还会闹出大乱子呢!
原来,12月9日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著名的易俗社请随蒋来陕的国民党军政大员看戏。晚上九点左右,十七路军的宪兵营长宋文梅到西安城东门楼去找张学良卫队营营长孙铭九,主要是近日广大官兵情绪激动,而对于张、杨二将军将要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他们也都略有所闻,所以对形势特别敏感,还生怕有人告密或暗地里进行破坏捣乱呢。但这晚很不凑巧,当宋文梅来到城东门楼附近时,正值孙铭九带领一部分士兵乘汽车出发去临潼,他们荷枪实弹,行色匆匆。宋文梅本想过去问一声,可是几辆大卡车顷刻开走,一阵风似的,很快就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了。
宋文梅把这事与他掌握的军事机密联系起来,误认为他们是到临潼去捉蒋了,当即返回向王菊人(杨虎城的机要秘书)报告了他在东城门楼看到的情况,说是捉蒋的车队已经出发,我们要配合行动才好。王菊人立即到易俗社向杨虎城转报了这一紧急情况,杨信以为真,命令十七路军有关部队,立即隐蔽开赴指定地点集结待命,作好一切战斗准备,只待临潼方面打响,他就下达作战命令,届时将正在看戏的蒋系军政官员一网打尽,西安市其他反动军警部门,也将立即加以控制,并解除他们的武装。
但是,等了很久,眼看戏都快演完了,临潼方面仍然没有一点动静,心急如火的杨虎城才开始对宋说的情况产生怀疑,他一面请人临时点戏,加演精彩节目,以延长演出时间,一面让宋文梅再去打探。宋文梅急驱车到金家巷去找孙铭九。这时,孙铭九已从临潼返回多时,并已上床就寝了。他好不容易把他叫起来,才终于得知,原来是张学良傍晚虽然把游行学生劝回城了,可心里仍不踏实,不放心,怕学生晚上再去临潼请愿吃亏,所以特派孙铭九以巡逻名义,再前往临潼察看,并无其它任务……
宋文梅离开金家巷,急忙到剧场向杨虎城作了报告,并检讨了自己的冒失。杨虎城虽然有点生气,但没有再责备他什么,而是让他立即通知部队,解除紧急戒备状态,一场虚惊很快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