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的故事
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简直就是我的福分。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技术员,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着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除了看书,我放学回来就是围在收音机旁边收听小喇叭广播,听袁阔成的评书《平原枪声》,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听革命歌曲大家唱,那时候学习语文完全是在凭着兴趣在乐趣中学,完全不像现在这样的死记硬背拆卸语文的教条死板的学法。
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就是结识一些好人,他们的优良品德营养滋润着我,我还记得读《卓雅和苏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籍,英雄主义思想在我心中扎根。每次读一本好书都使得我完全沉浸其中,受感染受教育,常常是母亲看完一本,姐姐看一本,我看一本,就这样我从小就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濡染,在自己享受文学书籍的营养,就是在这些优秀作品陪伴下我度过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
所以,今天回想起来,我的母亲应该是我的第一位文学启蒙老师,她在用她默默的读文学书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成长走向,为我从事文学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要第一个感谢的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吴忠义。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的语文老师,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了,那些小学老师大都是为教书而教书,记得最清楚的是《小猫钓鱼》那一课,告诫我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其他的记忆真是很模糊不清了。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读书本上的书,还要读社会这本书,我才十三岁就被母亲催促着去北京、南京、上海旅游,母亲说,你姐姐赶上大串联去过北京,你也应该去外面见识一下世面,别在一个地方呆着,那会太小家子气。后来,赶上上山下乡,毛主席让我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现在觉得一个年轻人经受点挫折打击要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意志品质要好许多,在农村我学会了扶犁点种赶大车,更重要的是我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情商的培养是在我的实际劳动生活中获得的。我在农村五年,接触到的农民,他们为人朴实善良,忠厚老实,我跟他们学习到了很朴素的劳动人民感情,但是他们没文化,缺少文化修养;我在工厂认识一些老工人,我敬佩他们的车工技术,他们也是嘴里尽说些国家大事和生活琐事,但是,我感觉他们由于知识水平所限,知识视野的狭窄,心胸度量都很有限,知识文化底子薄,缺少深度、高度和厚度。思想的航船究竟向哪里游走?我一直觉得航标模糊,前程很迷惘,当然,工人堆中也有一些能人,可惜和他们交往甚少,有的和我失之交臂。
说这些话,丝毫没有贬斥农民工人的意思,我一个“知识青年”从小就受到他们的普罗影响,懂得朴素勤劳等美德,在劳动人民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朴素可贵的东西。只是有时觉得思想当中缺少点什麽,乏味单调的生活很难让我的心灵感动,缺少一些震撼人心灵的东西。我记得高尔基在给一个胖厨师读小说,把那胖子厨师读得痛哭流涕,现在看也就是缺少文学的感动,缺少那些人性美的东西来撞击震撼我的心灵。
生活在枯燥、乏味、单调、反复的倒班车工机械生活的人群之中,我的文学细胞快要逐渐死亡了,我觉得心里头一直很窒闷。
一天,我在抚顺发电厂宿舍里发现一本“元曲”书,我捧着这本书,看了看翻了翻,对元曲这语言的精华当时我完全读不懂,但是我知道这是语文高层次好东西,是当时二中语文教师关翦老师的儿子关希烨给他爸爸在发电厂图书馆借来的书,我很羡慕他有一位能够读“元曲”的教语文的爸爸。
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求,对愚昧的厌恶,对时代改变的渴望,可谓如饥似渴,想学习可又苦于没有人来教我,想想吧,我是怎样的文化程度?小学只读了五年级,六年级就失学了。初中上学复课闹革命,天天批斗老师,我们初中只上一年,学点因式分解,学点平面几何,教材叫工基、农基,更多的知识就没有了。底子薄,见识浅,无知的孩子,只能似懂非懂自己读一些还读不懂的鲁迅杂文。
仔细算了一下,小学读了五年,初中读了两年,实际读书时间只有七年,相当于初一学生,后来毕业当时叫九年一贯制。在农村工厂学习实践经验学习了十年,十七年,也不少,积累了很多社会人生经验,文学不是在中文系里面学习书本知识就够用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也是一所大学,这样算起来,我一共学习了十七年。比现在的硕士学习的年头还多一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