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4.对一般职工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按照所公布各部门的岗位,由个人提出上岗申请,与部门负责人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报社领导研究批准,予以公布。
结果,报社全体在职员工均与报社签署了聘用协议,使报社人事劳动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坚实一步。
(二)为争取农机部门的职能而努力。《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夕,配合农机化司和各省农机监理部门积极做工作,力争《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农机部门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执法环境。
(三)为明年将《中国**报》更名为《中国农机化导报》做积极的准备。
1.更改报名的原因:办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报社面临的上述困难,迫使报社认真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维持现状,无疑是等死;破釜沉舟实行改革,虽有风险但很有希望杀出一条血路。
——《农机化促进法》的出台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购置农机具实行补贴的政策出台,使农机化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创办《中国农机化导报》提供了宏观的发展环境。
——目前,国内报纸中尚未有一张面向全国的农机化专业报纸,该领域实际是个空白,有利于我们去占领。
2.所做的工作
——做好更名的论证和审批工作。报社领导班子从4月底开始反复研究,中层干部召开4次会议确定更改报名。先后向农机化管理司、办公厅及主管部领导进行汇报,在征得同意后正式向农业部办公厅递交了更名的申请报告。
——建立报社新的通讯报道网络、发行体系和广告客户体系。制订和完善相关各项政策和办法。
——做好新报出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印刷、包装、邮寄等。
——首次通过网络和报纸广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采访、广告部人员,以解决编采力量不足的矛盾。
(四)加强报社内部软、硬件建设。
1.硬件方面。在部司支持下,今年投入120万元进行了农业部农机培训中心改造工程,经过近3个月施工,于4月19日重新开业,改造后设施水平比以前上了一个档次;同时,报社配备了适应报纸更名扩版后所需要的排版、照相、编辑等各种设备。
2.软件方面。加强对全体编、采人员的业务培训,2名社领导参加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在京中央单位报纸社长、总编岗位培训班;10多名编辑人员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的培训取得统一换发的记者证;在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农业部组织的农业好新闻评选中,7人次8篇好新闻获奖;1人被评为全国农民报“十佳”新闻工作者。
三、20**年的主要工作
突出一个重点:办好《中国农机化导报》(以下简称《导报》),用尽短的时间打造农机化行业的强势媒体。
(一)目前面临的困难是各项储备不足
1.人才储备不足:原有职工平均学历偏低,能胜任编、采业务岗位的人数不多。新招聘人员学历整齐,但对农机化业务不熟,还有待培养提高。
2.广告客源储备不足,农机企业对《导报》还要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
3.新闻来源储备不足,过去报道侧重安全生产,内容过于单一,办好《导报》需建立新的通讯网络。
(二)对策与措施
1.制订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力争从明年起,用3年时间,使有效发行量达到3万份以上;广告收入达到500万左右。
2.正确处理好办好《导报》与办好**生产宣传教育读物的关系。由于更名,不能再叫《中国**报》,现有的《中国**报》机手版改为《**生产专刊》每月出版一期,淡化新闻功能,突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教材化功能,使“教材化”战略得以具有新的内涵。在《导报》开辟《安全监理专版》报道农机监理战线动态性新闻;办好《中国农机监理》杂志,深入探讨农机监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三者结合构建新的**生产宣传体系,继续为农机监理工作服好务。
3.抓好创收工作,充分利用好行业资源优势,做到市场资源与行政资源并重,抓住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尽快建立发行、广告、活动策划三足鼎立的格局,以保证报纸运行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更好地为农机化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