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总结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全区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机构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充实和加强传染病管理监督队伍,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抓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了疫情报告网络,特别是非典防治报告网络,依法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斗争中,全民动员,紧紧抓住大港区地域广阔、企业跨地区经营且流动性大的特点,全面防控,以街为战、以镇为战、以企为战,取得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零报告的可喜成绩。20**年,我区加快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建设新的大港医院;重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院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步伐;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非典等重大疾病的防控;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全区医疗管理水平。
(六)狠抓除害工作,“四害”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大港是城乡混合型的滨海城区,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水量251毫米,由于气候特点,加上湿地面积分布城区周边地区,蚊蝇鼠蟑易于繁殖,给除“四害”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除“四害”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区领导包片,业务部门指导,基层单位为主体的除“四害”机制;建立健全了区、街、社区三级除“四害”网络,设专(兼)职除“四害”工作人员,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尽其职,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大港区消毒除害服务中心,目前有7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5名为除“四害”执法人员;制定年度除“四害”单项工作计划,下达任务,明确责任,各街道办事处和条口单位有章可循,阶段性工作环环相扣,使除四害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日常化管理模式;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爱卫系统领导及除“四害”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加大除“四害”经费投入,从20**年至今全区除四害累计投入达147.5万元;驻区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保障了除“四害”工作的开展。几年来鼠蟑蚊蝇密度有效地控制在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今年6月通过了市爱卫会对全区灭鼠、灭蝇、灭蟑成果的复查考核。
(七)紧紧抓住创卫契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区委、区政府围绕创卫工作,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注重夯实基础,不断推进城市精神文明进程;注重设计载体,不断提高全区整体文明水平。以创卫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六进社区”活动(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环保和法律),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建设了一批文明小区和文明楼院;开展“万名市民环境大清整”,先后组织7次活动,参加人数达到20万人;组织社区环境志愿者队伍70多支,在“文明护绿”、“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四个一”活动机制,即紧贴创卫工作,每个月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抓住一个重点部位、开展一次联合检查、进行一次全面通报;坚持每周五早晨义务劳动制度,划定责任区,统一行动,现场点评,消除城区卫生死角,治理城市“三乱”。精心设计载体,激发群众参与创卫的热情。开展“楼道革命”,动员居民走出小家,净化楼道,净化阳台,改变“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以“自家门前净起来”为重点,改陋习、树新风;以小区楼院为重点,下力量净化、亮化、美化;以市场内外环境卫生为重点,开展“文明市场”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卫的热情,促进了创卫工作深入开展,推动了城区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把创卫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认为,创建国家卫生区符合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创造居民生活环境与地区发展环境的最佳结合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群众得实惠、企业受益的民心工程;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国家卫生区标准》的10个方面62项量化指标的全部落到实处,将极大地改变城市面貌,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创建国家卫生区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对大港区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区来说,意义更加深远重大。大港区“因油而生”,随着石化基地规模的扩大,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扎扎实实地落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上下及有关部门,务必提高对创建国家卫生区的认识,紧密结合各部门的职能,确定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发动,确保创卫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要求全区各部门在创卫工作中必须确保做到“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