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荣智健与他的百年辉煌家史
生于大富之家的荣智健根本不用关心“世俗琐事”,也不必与人争。这样的环境一直维持到荣智健20多岁,足以把他培养成贵族。偏远基层和香港商海的两个八年,让荣智健与末世贵族的纨绔彻底绝缘。
中国的“窗口”
中信香港是1979年与中信同步成立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作为开放中国的一个窗口。主观意向不错,但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对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大陆,这个窗口怎么开?统帅人选更是个大难题。水里、火里历练多年的荣智健很快就证明了他的实力,他的加盟成了中信香港的一个新起点。
1987年2月,中信香港改组,由米国钧接替王军任董事长,荣智健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荣智健向北京中信提出的要求只有两个:人事和经营决策权。中信香港从此步入荣智健时代。
此前,荣智健在香港经商已获得逾4亿港元身家,他在商业上的“野心”是那个年代的“国家干部”根本无法想象的。他心中的榜样是李嘉诚、霍英东这样的世界级实业家。执掌中信香港后,荣智健瞄上的第一个目标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国泰航空,其大股东为太古洋行。这对手里仅有区区3000万美元“开办费”的中信香港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荣智健顶住不同意见,亲赴北京向父亲交了“军令状”,从而获得了8亿元资金。最终,中信香港以13亿港元巨资获得国泰航空12.5%的股权,成为第三大股东。不久,荣智健又以5亿港元收购港龙航空46.3%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旋即又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国泰航空。
[FS:PAGE]
1989年6月5日,香港恒生指数狂跌21.57%。香港电讯的英资股东心急如焚,荣智健抓住机遇斥资103亿港元购得20%股份,成为了第二大股东。这一次的“便宜行事”,越过了不少审批环节,最终得到政府高层的支持才算没有酿成事端。
经过一系列大收购,中信香港拥有国泰航空12.5%、香港电讯20%、港龙航空38.3%、东区海底隧道23.5%、澳门电讯20%,其总资产接近200亿港元,成为中资公司中的航空母舰。但中信香港的并购资金主要来自借贷,“杠杆比”过高(借贷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值)。放贷给中信香港的人看中的无疑是其强势的中资背景。荣智健的起家在相当程度上透支的是政府的信用,风险如同坐在火山口上。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是“躺”在政府身上,而是积极谋求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平台——上市公司。对当年的中信香港来说,买壳成为不二选择。荣毅仁的老朋友、时任中信董事的李嘉诚在关键时刻的扶持起了决定作用。
在李嘉诚指导下,荣智健选定了泰富发展。1988年,这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毛纺大王曹光彪手中。泰富可不是一个空壳公司,它不仅在地产投资方面获得良好业绩,还凭借麾下的港龙航空,与国泰航空展开“盘肠大战”。由于实力稍逊一筹,曹老板不得不自找退路。1990年1月,中信香港向泰富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完成要约收购的同年6月,荣智健把中信香港名下的12.5%国泰航空作价28亿余港元,悉数注入中信泰富。经过一系列运营,到1991年6月最终成交时,中信香港如愿成为泰富第一大股东,拥有49%股权。荣智健成为已更名为“中信泰富”的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成人之美值得钦佩,荣智健举一反三更是后生可畏。中信泰富平台甫一完成,另一个蛇吞象的惊人之举就启动了。这一次的收购对象是巨型非上市公司恒昌。创立于1946年的恒昌是港资第一大贸易行,有七家全资子公司,其中经营汽车和零售业的“大昌行”年营业额即达100亿港元。恒昌的老板何善衡年高力衰,后辈中也没有可以传承其衣钵的人选,遂传出变卖资产的“流言”。这样一块肥肉待价而沽,香港各大家族都跃跃欲试。李超人再次发威,联合郑裕彤、郭鹤年,以中信泰富为核心组建财团——GreatStyle。新财团在短兵相接的遭遇战中,仅一个回合就取得决定性胜利,以69.4亿港元购得恒昌97.12%的股权。其中,中信泰富占36%,荣智健个人另外认购了6%(代价为4.2亿港元)。收购完成后,中信泰富用恒昌持有的现金派息,使后者市值大减。1992年1月,中信泰富又以通过增发从股市上圈来的25亿港元,收购李、郑、郭三富豪手里的恒昌权益,将整个恒昌纳入囊中。
两轮资本运作下来,中信泰富市值暴涨10倍、达87亿港元,从蚊子变身为大象,并于1992年成为恒生指数33支成份股之一。1993年1月,中信泰富以87亿港元收购了香港电讯12%股权。1994年2月,中信泰富又以35.5亿港元购得香港兴业国际集团的愉景湾物业发展及有关业务的50%权益。香港各界再无人敢小看中信泰富这个开放中国的“窗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