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荣智健与他的百年辉煌家史
荣智健连续多年雄踞“胡润强势榜”榜首,与荣氏家族传给他的遗产没有多大关系,其父荣毅仁苦心积聚的“非物质遗产”,才是助荣智健登上顶峰的最大动力。
自20xx年“胡润强势榜”出台以来,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就一直高居榜首。尽管排在后面的都是响当当的角色——任正非、宗庆后、马云、郭广昌、黄光裕、刘永好……但与有着百年辉煌家史的荣氏摆在一起,他们只能算是“暴发户”。
从留下了“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训诫的荣熙泰算起,荣智健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是荣熙泰的次子。荣智健是荣毅仁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1942年生于上海。1949年新中国成立,荣家作为民族资本家受到保护。特别是因为积极配合公私合营,得到优厚的经济补偿和政治待遇,得以凭高股息继续享受优越的生活,荣毅仁还当选了上海市副市长。这一切给了衔玉而生的荣智健成长为“贵族”的环境:宅院环境幽静如画;典雅古朴的厅堂内到处陈设着名贵家具、瓷器、古玩和名家书画;居有佣人、出有专车。当年的上海,荣智健是知名的“公子”:开红色皮座敞篷跑车,出手大方。不过,荣家生活条件虽然优越,但对子弟的管教却很严厉。荣智健孩提时代不听话时打屁股、关黑房间是经常的事。
1959年,荣智健从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进入天大电机系。大学生活无法与上海大宅同日而语,但手里有的是钱,可以吃小灶、请大客,在同学们的眼中是绝对的“大款”。那时他的心思全部在棒球上:每天练球,大学第一年参加了两次全国比赛,几乎一天课都没上……
今天的富家子弟依靠父亲的财富可在物质享受上超过当年的荣智健,但他们没有巨富的祖父和曾祖父。按“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说法,中国大地如果再有贵族也是我们百年之后的事了。这样,荣智健就成了世人能够见到的最后的贵族!
贵族淬火
荣智健的人生转折没有发生在1949年,而是发生于“史无前例”的年代。1965年,荣智健大学毕业后分到水电部工作。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到来后,他离开国家机关到吉林长白山下的一个水电站实习。长到20多岁从没吃过一天苦的荣智健多了一段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劳作、睡东北大炕的经历。次年,政治环境更加严酷,他被“下放”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水电站接受“劳动教育”。荣智健是从温室掉进了冰窖,吃尽了一般城里人家孩子都受不了的苦:在山间搬机器、挖土方、抬石头、架设高压电缆……1972年,30岁的荣智健返回北京,调入北京电力系统从事科研工作。
如果他7岁时就失去优越的生活环境,就很难养成雍容的气度。而8年艰苦的基层工作像是对他这个“贵族坯子”的深度淬火。文革末期,荣毅仁赋闲在家。1972年到1978年间,荣智健一直与父亲住在一起。而立之年的荣智健这才有机会从与父亲的相处中继承家族的“非物质遗产”。
解放前的巨富商贾常在香港置办产业,改革开放后,他们的子弟纷纷到港打理。1978年夏,36岁的荣智健离家别子独闯香江,随身带的是一张“单程通行证”。初到香港,荣智健凭借父亲荣毅仁在港积下的几十万元资本,与两个堂弟开办电子厂,生产电容器、电子表、集成电路和电脑存储器等产品。对大陆市场的了解和天赋的商业才智,让荣智健得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话分两头,其父荣毅仁在邓小平点将下于1979年10月创办了中信。同深圳特区一样,中信成了金融领域的“特别窗口”。1950年代因公私合营而名噪一时的“红色资本家”,再度开风气之先,步入新时代。荣毅仁的特殊身世、遍及世界各地的亲属和天赋的商业智慧,对帮助当年的中国打开经济之门意义非凡。跟随荣毅仁一起创业的中信元老中有时年38岁的王军。据荣智健回忆,当年创办中信的2000万元启动资金还是王军借来的。加上荣毅仁借给公司的1000万元个人存款,中信创立之初可调用的资金仅3000万元。到1984年,国家投入中信的资本总值为1亿元,此后再无现金投入。
1986年,在商海中搏击了8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绝世武功”的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并很快荣任董事总经理。可以说,这是荣智健大展宏图的真正起点,那年他已44岁。
点评
草根出身的冯小刚是这样点评贵族的:“不显摆、不羡慕、不撒谎、不关心世俗琐事,满脑子装的全是四六不着的想法。对什么事都不着急、不争……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讲,贵族没什么积极意义,跟废物没什么两样!”前半段有点传神、入骨,后半段却不尽然。如果所有人都只关心鼻子底下的那点蝇营狗苟,没有人为“四六不着的想法费心”,那人类今天肯定还住在山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