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上海大学生创业固本清源工程正式推出
从现在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将广发“英雄帖”,征集有识之士对创业教育的独到研究,并设立专项基金确保支持力度。意欲改变上海大学生创业“重硬环境、轻软环境”的“固本清源工程”日前正式推出。
大学生创业是城市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崭新、积极的就业观。近两年来,本市大学生已注册成立了近200个获政府资助的创业公司,他们均握有可运转项目,但出类拔萃者不多。除公司成立时间尚短外,与本市长期以来注重对此类公司资金类“硬投资”,而忽视创业环境营造等“软投资”密切相关。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负责人认为,“软投资”的缺失,无以造就一支庞大的意向明确的创业“新势力”,“硬投资”的效果无从体现,优秀创业企业、创业家的诞生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从源头上入手,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固本清源已成当务之急。
“呵护”创新、营造勇于尝试的校园氛围,是大学生创业之本。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大四学生胡莹虽未毕业,却已拥有自己像模像样的文化传播公司,承办过渣打银行、台积电等知名企业的年会。小胡的经验全来自此前在“虚拟公司”期间的积累。这也是外贸学院的特色做法,即在未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前提下,由各学生团队自发开展业务,学校提供信誉担保。虚拟公司成熟后,鼓励其再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正式公司。如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已有2000多名在校生参与“虚拟公司”运作,其中11家成立了实体公司。在复旦、同济等高校,创业者协会、研究生创业者俱乐部等学生创新组织也越来越多。校园里的创业活跃分子,不再孤掌难鸣。
形式丰富、讲解到位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者获取经验和知识的直接源头;但谁来上、怎么上,大有讲究。在美国哈佛、麻省理工等院校中,60%到70%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来自企业。而以往本市高校的创业教育者大多是经管专业的学院派老师。现在上海大学等高校正试图打破传统,学校老师变为课堂内容的组织者,既可以邀请成功企业家来谈经验,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孵化器,感性认识多了,“隔靴搔痒”少了。
今年,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将和英国有关方面合作,支持本市创业教育者赴海外"取经"。
相对而言,上海的大学生创业尚处起步阶段,有意识地介入全球性活动,能带来国际前沿的创业理念,在比较借鉴中找出自身差距。今年11月,上海将承办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以此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待时机成熟,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还将参考国外同类公募基金的做法,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共同做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