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帮你提高成功几率
案例1 我为什么总得不到提升?
两年前,唐先生应聘进入一家公司担任市场部副经理一职。市场部的主要工作是配合销售部门的统筹,负责所管辖地区的市场活动。两年中,为了工作,唐先生付出很多,也没少和老婆闹矛盾。但每次,他都会这样告诉老婆:“我已经快35岁了,再不努力表现,这辈子就只能当个副手。”
在唐先生的逻辑中,提升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认可,也意味着会有更好的收入。他离开原公司,正是因为工作5年后,领导提拔了一位公关能力极强、业务能力不佳的人。失望、不甘心之余,唐先生辞职进入了现在的公司。
两年下来,良好的工作业绩和人际关系让唐先生觉得自己很有希望获得提升。恰在此时,市场部经理被一家同业公司挖角。唐先生满怀欣喜地等待提升消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公司外聘的新经理——一位31岁、海外学成归来的MBA。唐先生又一次失望了,但这次,他没有马上做出跳槽的决定。“到了新公司,万一还是得不到提升怎么办?”唐先生问自己。
杨开观点:升职只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
在这个案例中,“升职”是一个出现频次很高的词。这就涉及到一个人对“升职”的定义。唐先生认为,“升职”等同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代表更好的经济收入,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我建议,当一个人试图将“升职”与“职场奋斗目标”画上等号时,还是要尝试拓展思路,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两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唐先生去仔细思考个中原因。在他心中,自己是最合适的提升人选。但正副职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能干好副职的,不一定能做好正职。第一次失败时,唐先生就应该总结自己为何没得到提升,也许公关能力不佳正是自己的软肋。现在的公司宁愿冒风险去用一个“新人”,也没有从内部提升,这就说明对于升职唐先生身上也许存在某种“致命缺陷”。只有找到这个“缺陷”,才有弥补的可能。 如果唐先生发现这个“缺陷”根本无法弥合,那么只能尝试通过升职以外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此外,唐先生是在“满怀欣喜地等待提升消息”,这也说明他可能与领导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能在领导眼中,有着良好业绩和人际关系的唐先生很满意于现状,根本没有升职的意愿。领导考虑的是将员工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而非最高职位上。
最后,我还要提醒唐先生,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会同时扮演很多角色,比如唐先生既是“工作者”也是“丈夫”。不同的角色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补充的。谁也无法保证在工作中总是一帆风顺,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幸福的家庭将给他很多慰寄。人生的各种角色是需要平衡的。对一个角色寄予的希望越大,失望就有可能越大。
案例2 我是不是不适合做SOHO一族?
今年27岁的Lucky是一名自由撰稿人,SOHO两年。当初,Lucky选择加入SOHO大军,是看中了它的自由。本以为凭着“文学青年”的功底,挣钱不是难事,可真正工作起来,Lucky却发现,怎一个“难”字了得。自由撰稿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稿费,但她投的稿子经常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有一次,Lucky凭着以前上班的经历,写了一个办公室搞笑事系列,结果被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狠狠”表扬了一通,还让她再写一个办公室系列。但动笔时Lucky发现,不做上班族太久,她根本不清楚现在的上班族关注什么。
有时出去采访,没有单位介绍信的Lucky经常吃到闭门羹。无组织可靠、无权益可维、无单位证明……SOHO一族,浪漫背后是尴尬。
这两天,一个朋友动员Lucky到他们公司工作,干回老本行。坦白讲,现在的她依然厌恶上班的刻板,但想想这两年不成功的SOHO经历,Lucky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决定。
杨开观点:在做出职业选择前,尝试进行“职业试穿”。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以前,我曾遇到过一个小有成就的白领女性,她厌倦了刻板、忙碌的工作,一心想开酒吧、做老板。但梦想实现后,她却做得很失败。因为之前她从来就没想过,开酒吧要和工商、税务打交道,要担心营业额,要牺牲原有的假期……Lucky和这位白领女性一样,过于理想主义,在做职业选择时,缺乏对新职业的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