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的游戏规则
纵然欲哭无泪,纵然无奈,王免还是努力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可此时,计委、监察、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部门都显得那般无力,王免心知,只要他上门反映肯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可一旦矛盾公开化,弄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即使到了其他单位今后要如何面对领导?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在单位立足?况且自己的目的就是要留在这家公司,撕破了脸皮对谁的利益也不好。冷静冷静,几经权衡,王免还是决定在组织考试的部门和报考单位之间寻求公平,他往返于两者之间,经常到主管负责人前询问一下进程的情况力图引起对方注意,并委托家人利用一切人脉疏通关系,希望能够把事情努力的解决好。
转眼,一年时间已经过去。这天,王免接到电话,通知他明天可以去单位报到了。“我从开始的时候一直的判断都是这样的,我知道自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过这个结果让我等的太久了。”在这长达一年的较量中,王免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如愿进入心仪的企业。可有谁知道,在这一年中相关企业或组织没有给予他任何承诺,如果最终,幸运的天平没有向这边倾倒,没有被录取,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现在,王免已工作两年了,对于现状,他比较满意。职位在城市中算得上中等偏上,收入不菲,王免说,当时的判断还是比较值的。“从大学出来后面对求职的种种真的很无奈,不过我坚信从目前的监督机制来看,这件事情肯定能够解决。可至今我真就不明白,既然组织考试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暗箱操作呢?如果说是还和从前那样非特权阶级于此无分,那为什么又要组织这次考试呢?只为欺骗玩弄我们平民百姓的感情吗?”
相对于王免的历尽艰难,皆大欢喜的结局。小奇是郁闷的,本以为到手的工作因为HR的一句“是不是结婚了,是不是准备近两年要小孩”不了了之。觉得自己遭遇潜规则的她随即在网络上发表一番感慨,而众姐妹的回复看的小奇更是满腹辛酸。“这个没办法啊,受气的地方多得很啊,我们这儿的违约金制度,想让走的人都把薪水都吐出来!”、“当你在劳动关系发生的过程中,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但是当你在面临择业的时候,也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就完全可能拒绝你,那么你想保护自己都显得那么苍白。”、“有人提议不论单位是否有女职工,该公司都要交纳女性福利费。”
博弈潜规则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指出,潜规则指社会生活中的不成文的章法。没有谁能够把潜规则很清晰地描述出来,但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又实实在在地在起作用,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际地存在并发生作用,谁若无视它、违反它,就会碰壁。
面对求职潜规则是死磕到底还是听之任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要不就不干,要不就忍耐,只有两种办法。”大三学生小石说,因为能力不够,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之前可以忍耐。一旦自己能力十足就会主动提出来换公司,有能力谁怕谁。已经踏上求职之路的小马有些义愤填膺:“如果他们有侮辱我的行为,那我肯定会跟他们死磕到底。”不过他也告诉记者,找工作的人是弱者,万一遇到不讲理的,最后没工作也不是办法。另有同学表示,遇到了也没办法,重新找其他单位,有这样潜规则的单位,不去也罢。采访中,许多大学生大家表示对求职中的潜规则感情上有绝对厌恶,觉得这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可现实中,他们又承认,不得不顺从这一社会风气。
其实,在这个语词出现之前,人们已经用所谓的“潜规则”在江湖上行走多年了——武林中谁的武功高谁有侠义精神谁就是武林盟主;生意场上是谁能拼酒,谁就够给面子,单子就好拿……这些潜规则不是由国家法律、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制定的,而是这个圈子里共同约定俗成的,它们常常无关乎道德,只是一种利益往来的方式,而且向你承诺了某种结果或者底线。
求职的人都知道穿衣打扮是圈子里潜规则的一大内容。去IT企业穿什么,应聘财务部门穿什么、总经理要如何穿、前台要如何穿,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多少本书都教不完,得靠你自己去学,去悟。穿戴不得体,圈子里的人就有了嘲笑讥讽的理由,你就会因此进不了某些场所,成不了什么圈子里的人,当然也无法从中受益,这就是潜规则在作祟。同样,在托关系、走后门、找路子之后如愿获得职位:“隐婚族”顺利进入企业……尝到“潜规则”甜头的人,会乐此不疲,同时对周边的人产生示范效应,视“潜规则”为最好的敲门砖,群起而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