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因何而热?
毋庸置疑,国企,特别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多数都在倡导“导师制”的“育人”模式。归根到底,“导师制”就是“师傅带徒弟”,由企业中资历长、经验丰富的基层管理人员,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的形式,辅导企业中资历浅、经验少的新员工,使得新员工能够迅速地胜任岗位要求和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这种培训方法对公司延续企业文化、培养后备管理干部、提高企业绩效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大学生对良好的专业技术追求和增加从业经验而言大有好对,尽管外企有不菲的薪金、舒适的办公环境,渴望享受这种待遇可谓痴人说梦。
由于前些年国企就业形势下滑,大多出现了高级技工、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的断档。加上部分人才的外流,更加剧了相关人才的紧缺程度,而为了和外企争人才,国企正在不断地提高对专业性高级人才的待遇。目前,很多企业纷纷采取了技能津贴、重大项目重奖等方式,一方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吸引人才;一方面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增加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如一汽公司对来企业工作的博士生已承诺无偿提供一套三居室住房,配备公务用车;对于硕士毕业生,婚后也无偿提供一套两居室的住房。一些平时业务表现优秀的人还将获得到高等院校“回炉”深造的培训机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20xx年4月以来,推行了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通过招聘,岗位通过竞争,待遇通过评估,收入随着效益能增能减”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以此激励员工。各种举措的推出配合“导师制”的实施,以及求稳心理使然使得国企愈发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相比之下,外企每年员工的流动率保持在10%左右以提高竞争机制,加之工作强度大,尽管薪金待遇较好,个人可发挥空间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个人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外企工作,尽管这么多年外企大都已经本土化,但不同的企业文化使人在沟通交流还是会有障碍,在外企工作始终存在“天花板”现象。而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国企既能给员工提供很好的薪金还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综合报酬的考虑下,越来越多的外企人员也纷纷往国企“跳”。
记者采访了解,一些学生就业时选择外企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思维定式,总觉得外企就意味着丰厚的薪金、舒适的环境和晋升的机会,人际关系似乎也没有国企那么复杂。另外,外企的“造势”能力也比国企强得多,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大学生很难抵御其诱惑,不知不觉中就争着要“自投罗网”了。
本次调查让我们看到,外企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瞩目的惟一焦点。国企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有人走出“围城”到外企寻求更自由的天空的同时,更多的新人在涌向“进城”的大道上,国企的魅力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