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口述:求职路上风景大不同
手机24小时不离身
实习之余,黎天每天都会在招聘网站转悠,到现在,他已投出100多份简历,但有回音的寥寥无几。
黎天的女朋友说,因为工作的事情,黎天很是焦虑。为了能不错过招聘企业的电话,黎天的手机24时开机。“要是哪天在外面时手机突然没电或没信号了,他就担心得不得了。”
不考虑外地就业
尽管找工作很难,但黎天并不考虑继续深造或出国。“未来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如果再念个三四年的书,岁数也大了,又没从业经验,更没有竞争力了。”黎天说他不考虑去北京以外的城市就业。至于去京郊当村官,“不到最后不会考虑。”
他说,班上共有20多名同学,目前大多在传媒等相关单位实习,但都还没确定工作。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黎天不想降低工资的预期目标,“不能再低了,不然就没法生活了。”
对话黎天
多实习会增加胜算
记者:在好几个单位实习,还要写论文,忙得过来吗?
黎天:是有点忙不过来,但多实习几家单位胜算会比较大。
记者:觉得自己为什么到现在没能找到工作?
黎天:一是跟专业比较冷门有关。第二就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不够。还有个原因,我很少考虑外地的单位,选择面自然也就窄了。
记者:找工作到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黎天:太难了。一开始我根本不关注外地企业,但现在我想,要是有好的机会我也会考虑的。
自主创业者
农大毕业回农村做猪倌
出场人物:王培东、陈勇 中国农大08届毕业生
在艰难的就业环境面前,很多大学生还在为了找工作四处奔波,农大毕业生王培东和陈勇却选择了一条很少有人敢走的路——去农村自主创业,做“猪倌”。
从城市回到农村
陈勇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08届毕业生,来自四川广安。上学时,他与同样来自农村的王培东有一个共同而模糊的想法——去农村创业。由于没有现成的榜样,去年找工作时,他们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四处投简历,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两人决定放弃求职,把精力全部投到创业上。
巧遇创业机会
去年4月,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启动了毕业生“联村三人行”活动,招聘第一批志愿者前往农村基层创业。
经过考察,两人来到安徽潜山县潘铺村,开始创业。潘铺村村委会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并在一段时间内无偿提供土地、大棚,供他们进行科技示范使用。
新猪舍成为新景点
他们和普通农民一样,要下地干繁重的农活,并承包、自建了6个蔬菜大棚。
他们从母校一位老师那里引进了技术,以合作的方式在村民后院建了一间示范猪舍,养了两头母猪、20头育肥猪。短短3个多月,每头猪的体重都增长了200多斤。更让人称奇的是,因为微生物菌种的作用,猪圈里闻不到半点臭味。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前来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目前,这种新技术已经在其他5个养猪场推广。
没经验导致小失误
虽然养猪得到了认可,但在农活方面,由于没有经验,还是有不少小损失。比如他们错过了蔬菜浇肥的时间,发现的时候菜叶长满了地,已经浇不下去。
除了项目组给每人每月1200元的生活补贴外,他们并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半年下来,只能紧张地维持。
带动更多大学生创业
虽然陈勇和王培东的创业刚刚开始,成败还没有定论,但是两人却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并有着不小的野心。在一年前,大学很少宣传鼓励大学生去创业,但是现在农大正在筹办一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宣讲会,并拟邀请两人做示范演讲。
对话陈勇 要考虑清楚再走这条路
记者:去农村创业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无奈之选?
陈勇:我们其实很早就有这个念头,并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遇到了合适的机会就下了决心。
记者:你们这条路对于其他人有什么借鉴作用吗?
陈勇:我们也希望可以告诉师弟师妹们,有一条其他的路可走。城市里人才太多,我们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可是在这里我们能做更多的事。但是我也不希望大家没有考虑清楚就跟风,不想误导那些不适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