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祥陈志列:土鳖的中国智造梦
陈志列长在东北,说话带有明显的东北口音。不过他生在江南,身上又多少带着点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和文雅。
年少的陈志列一直以文学青年自居,时常填词写诗,有的作品还发表在《诗刊》等杂志上。14岁那年,好几次学校发表格填写个人情况,他都在爱好和特长一栏里填上了“文学”两个字。当时,对于西江月、水调歌头之类的词牌,陈志列可信手“填”来。
19xx年,这个文学爱好者长到了15岁,念初中三年级时面临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读文科还是读理科?
陈志列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从小一直是班干部,成绩名列前茅,基本上没有出过前三名,而且从来不偏科。他虽然爱好文学,但理科成绩也不弱。校长曾经这样评价过他:“我教了一辈子书,xx年了,就遇到过两个真正均科的孩子,你就是其中之一。” www.qz26.com
学科成绩均衡本该是优点,但当时却成了陈志列和家人最大困扰——一个门门功课都很好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在学科上砍掉一半呢?全家人在陈志列的选科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www.qz26.com
而让陈志列及其家人下定决心选择理科的重要契机,是19xx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当时,大会的召开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科学的浪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盛行一时。
学理科!陈志列与家人一致决定。这意味着陈志列要放下自己热爱的诗词歌赋。
科学大会召开期间,陈志列填了他报志愿之后的最后一首词。词牌名已经忘却,他却还能清楚地记得最后两句:“今学数理就正循,四化誉满全球”。
陈志列弃文从理,毫不犹豫地走上理工科这条路。
回忆往昔,陈志列至今深有感触:“我觉得19xx年这个科学大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走上了科研、学理工这样一条路。”
求学工作经受几多困惑 www.qz26.com
陈志列选择理科之后,一直保持着前三名的成绩,不过,高考时他发挥失常,与平时差不多水平的同学相比,陈志列的总分低了整整90分,只能在沈阳上大学。这是他人生中遭遇的一个很大的挫折。 www.qz26.com
挫折也曾让陈志列有所懈怠。在大学里,陈志列没有努力去保持前三名的成绩,反倒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运动场上和摄影协会中。
不过这好像倒给陈志列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在专业知识以外,陈志列更多地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怎样和队友合作去赢得一场球赛的胜利,怎样用各种各样的角度来拍下同一个场景的春夏秋冬。 www.qz26.com
大学毕业之后,陈志列进入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工作,一干就是3年。
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地干下去,陈志列也许会当一个“干部”,一个“研究专家”。这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但陈志列不满足于此,19xx年,已经在沈阳生活了xx年的陈志列毅然决定去西安读研。
3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就过去了,27岁的陈志列被分配到了航空设计院,在北京开始了第二段的工作经历。 www.qz26.com
表面上来看,陈志列做的工作似乎和3年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但事实上,不同的环境让陈志列内心起了较大变化。
陈志列被分配到航空设计院下属的一个中美合资的企业,叫做“银燕”。
合资企业完全不同于中资企业,陈志列接触到了全新的环境,也遇到全新的困扰。他深深感到,在外资企业发展空间有限,“天花板”较低。碰到这种“天花板”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无异于走进死胡同,陈志列觉得掉头换路势在必行。
之后陈志列被派到一家台湾企业在深圳设立的工作室工作,这段经历坚定了陈志列的“掉头换路”的决心。处处被外国人和台湾人“欺压”的生活让陈志列无法忍受,“一个东北汉子怎么能甘心去做‘二等公民’”?许多经历告诉陈志列,“一等公民们”其实技术是不如自己的。
那段日子,陈志列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瘦得不足130斤。这个决定甚至比选择文理科更加难做。当时台湾企业给予陈志列的薪水待遇非常之好,19xx年陈志列在深圳工作室的月薪能够达到2500元。不过高收入的代价是高压,台湾企业对于人才成长有着太多的限制,陈志列总感觉头上有一块大石头压着,怎么也长不高。
春潮涌动深圳下海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