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局2017年工作总结
按照市委、市政府“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工作部署,围绕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牵头做好西部科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高科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1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5858件、9550件,同比增长19.7%和49.1%,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第2位;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89亿元,增加值达520亿元,同比增长25.25%;我市成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成功加入 “世界科技城市协会(WTA)”,获批建设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一)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西部科技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1.重点工作加快实施。围绕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制定和实施《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推进方案(20**—20**)》等七项重点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加强对接国家、省科技计划和扩大内需项目,获科技部科技立项114项、省科技立项159项,经费支持1.05亿元;实施285项市级科技项目,开发了65个重点新产品,建成了微波集成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20个平台服务工作站,11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400余万篇科技文献和120余个数据库入网对企业免费开放使用;网上技术市场建成运行,四川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举办了生物医药成果对接会;新增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地奥等4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33家市创投机构、科技型企业获省创业投资补助金856万元。网安等5家企业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30万元,科技创新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已补贴企业科技保险58万元,获保额15.5亿元。
2.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顺利推进。筛选确定了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30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各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强化规划引导,突出企业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深化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着眼建成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及区域定位,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培育企业。
2.重点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筛选确定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及系统产业化、超微型基站等47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时跟踪和督促检查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各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
3.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编制实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加强了川产道地药材研究与开发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总投资达7.39亿元的康弘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式启动。
4.企业科技服务工作效果显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工作深入开展,494家企业已被省上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公示;会同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认定52个市自主创新产品,推动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
(三)深化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1.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深入推进。以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为重点,共引选育、试验、示范新品种116个,开发配套技术46项,引导建立了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65个;扶持57家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开发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10项、新产品25个。
2.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12个区(市)县实施“万亩粮食规模化生产综合科技示范工程”,建立12个粮食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龙泉山脉优质特色伏季水果科技示范带建设”项目,在龙泉等4个区县建立新品种展示园、优质高产核心和示范区。
3.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与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深化星火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村实用技术5万余人次。全市已建立专家大院33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科技特派员团队19个,拥有科技特派员624人,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协会171个,科技专业合作组织223个,信息化基地123个。
4.民生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城乡社区常见多发慢性病防治、建筑节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民生科技专项深入实施,改善民生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金牛区被认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四)开展科技赈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1.科技赈灾及时有序有力。紧急推荐启用世界先进的 “Sahana灾难信息管理系统”,组织人员和挖掘机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