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领域竞争力体系探究
7.代表性需求优势论。所谓代表性需求是指符合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下时的商品需求。企业只有提供符合绝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才可能达到规模经济,企业才能健康运营。因此,与代表性需求相适应的流通产业才可能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换句话说,只有掌握了消费需求并经营适销对路产品的流通企业才能拥有竞争优势。
8.先占优势论。一般而言,抢先行动的企业可以比其他企业更早投资发展相关领域,竞争对手必须投入相同、甚至更多的资源才能复制同样的优势,找到切人市场的机会。企业这种时间选择上的先占策略,表明了先发制人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如果市场上存在这种先发制人以获得有利地位的机会,企业就应该尽力实现这种先占优势。对于流通业而言,率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可以优先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和品牌知名度,减少后进入者的模仿的机会,锁定市场和消费者。
9.速度竞争优势论(刘根荣,2007)。在信息技术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竞争的范围全面扩张,竞争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规模竞争和质量竞争。如果说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价格和品质,企业依靠规模经济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来吸引顾客;那么信息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是速度,企业依靠快速反应系统来及时的满足顾客个性化的产品/月艮务需求来凸现竞争优势。当然,信息经济时代的速度竞争不是不要考虑价格、品质,而是在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下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现代企业面临着不可预测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企业只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取胜。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必须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顾客让渡价值。
1O.“价值链”优势论(波特,1990)。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环节。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在一个企业的价值链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够创造价值,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的优势尤其在长期竞争中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因此,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必须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完全可以分散出去,利用市场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
上述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是以企业为基本分析单位来论述流通产业竞争优势来源,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流通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且从某种程度这些上讲,这些理论对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从根本上说,流通产业竞争力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种、品牌、服务等),所以是市场竞争的手段也分两类: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问题是,这两类因素又是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后者是决定或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间接因素。我们前面所罗列的各种优势理论正是对决定或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各种直接或间接因素的探讨。而如果我们把决定或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不断往前推溯,几乎涉及经济、、、各个方面,这使得我们无法确定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对象的外延边界。显然,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流通产业竞争力。
[2]
www.qz26.com三、流通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型
给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分析的范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无法深入、系统地推进。从现有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范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大理论模型。
1.钻石模型。
著名的产业竞争力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管院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他认为,一国特定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包括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二是需求条件,包括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三是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四是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五是政府行为;六是机遇。这就是“钻石模型” 的六大因素。波特教授以此分析范式作为基本分析框架,展开他全部的研究过程,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因此,波特的“钻石模型”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范式,是流通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的有力工具。但波特的研究范式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的差异性如何体现?另外,“钻石模型”实际上揭示了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间接因素,其中用于分析的各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数量表征特性不明显,不便于经济,因此该理论模型不便于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