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领域竞争力体系探究
论文摘要:本文在有关文献的回顾与整理中探讨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构成,提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另外,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与渊源的各种竞争优势理论做了分析和整理,并介绍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以及计量分析方法。
论文关键词:流通产业 产业竞争力 竞争优势
所谓流通产业是指在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商品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所组成的企业体系,具体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与物流业。现代流通产业既为第一产业提供农产
品流通服务,又为第二产业提供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以及为全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资料的流通服务。因此,在经济条件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现代流通产业是市场机制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活动的桥梁,是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转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具有宏观性、全局性,而不是一般性的行业问题研究。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我国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2004年12月11日起,、商业、通讯、、分销、、、和等九大部门结束了中国加人WTO后的保护期。中国服务业从此进人深度开放阶段。在服务领域的竞争实质是对流通渠道控制权的竞争。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掌握了工业命脉,谁就能控制制造业,进而控制金融业。因此,外资商业巨头对中国的流通领域实行了强劲的渗透与扩展。外资的强势进人,表面上看仅仅威胁国内本土流通业,但最终影响最深、最大的是中国的制造业。外资商业巨头拥有的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虽有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出口的近期效应,但也存在着其凭借控制流通命脉和竞争优势,对制造业终端乃至上游产业实施战略控制,具有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巨大风险。因此,对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意义深远。
一、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实质
国内理论界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各产业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人们更多地关注是国际竞争性强的制造业,而对于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多数研究
课题与研究成果都出现在中国加入WTO 以后。这是由于人们对现代流通产业的特性及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为了系统地、深入地推进相关研究,必须首先明确“流通产业竞争力” 的概念内涵,掌握其经济实质。不同的学者对流通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其中,王小平等(2001)认为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国际问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商品流通产业以相对于他国的更高流通力,向国际市场(包括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更多的商品,并获得盈利的能力。石忆邵等(2004),蓝庆新(2005)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能否扩大本地区对区域的商业辐射能力和对产品的集散力,巩固和提升产业在区域的地位,并使本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杨亚平(2005)、吴亮(2006)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流通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即流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区域,产业在原有规模实力的基础上占领市场和扩张市场,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能力。张塞飞等(2006)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的流通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的程度。王德章等(2006)则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流通业的规模、结构、增长、效益的现状及发展态势。综合上述不同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所谓流通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的流通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更有效地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流通产业竞争力是一个从比较的语义上来理解的概念,即流通产业竞争力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流通产业所体现出来的比较生产力。比较生产力在概念上与一般所说生产力的概念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更强调了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意义。因此,流通效率是生产力的表现,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性服务也是生产力的表现,所以,比较生产力不仅含有一般性的效率含义,也包含着竞争对手之间相对的策略含义。流通产业竞争力应涉及两个层次的竞争力研究:一是区域性竞争力比较研究,即国内不同区域(如各省、市之间)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二是国际性竞争力比较研究,即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与一般的经济分析相比,产业竞争力分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要求认定企业的国籍,因为只有分清“我国的” 还是“他国的”,才能讨论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