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业与职业不对口……
你或许看到过这则消息:美国一家庭请来一位擦玻璃的人,这个人竟是一位心理学硕士!他一个人办了一家公司,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一个心理学硕士却去开清洁公司,在美国有,类似案例在今天的中国也不鲜见。媒体上频繁地出现诸如大学生回乡卖鸡蛋之类的新闻,专业与职业的矛盾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被激化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周围,又有多少人陷于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困惑之中呢?
职业定位
了解自己+了解岗位
选择专业时,你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吗?
来自智联招聘网的一份调查:在当初填写高考志愿时,42%被调查者是根据自己的主导意愿选择专业的,有26%的人听从父母决定,其余32%则是根据老师意见或是服从调剂分配;当问及“如果有机会从头再来,你会如何选择”时,有52%的人说他们会另择专业。超出半数以上的人投了反悔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在做出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择的时候,你对自己的兴趣和将要学习的专业到底了解多少?
徐先生毕业于上海某高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他对记者说:“当时填专业时对它具体是做什么的并不知道,到大学后才发现没兴趣。我现在做的是电脑网络工程方面的工作,很可惜,当初要是选对了专业多好啊。”“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首要原因在于,父母的职业兴趣意识淡薄,由此直接导致子女进入高校后才发现兴趣和专业不能相融。”人力资源顾问俞茵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一些国家,很多父母在孩子高二时就咨询专业机构为孩子作性格分析,帮助他们识别职业偏好。”
学生站在选择未来职业道路的交叉口上,学生父母的性格导向意识至关重要。同样,对于在选择职业方向边缘彷徨的各界人士,首先认清自己的性格偏好才是找工作、跳槽之前的第一件事。
“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性格与岗位达到最佳匹配。”俞茵女士强调。
建议: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应对自身性格和将要选择的专业尽量做全面了解和认知,选准方向,才能减少职业“毁约”率。否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教育资源。
找工作时,你清楚所学专业能做什么吗?
俞茵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一件事。一次,她在某财经大学演讲,问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做什么工作?”同学们竟都回答:“记记帐,做做报表。”已经和自己专业接触了3-4年的大学生,对专业内部的职业类别细分还如此知之甚少,俞茵“感到很惊讶”。
俞茵说,“从人力资源的专业领域看,我们主张大学生大二时开始实习,做家教或者别的工作,主要是和社会接触;大四要去公司实习,了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如果学校能尽早给学生就业指导,帮他们了解工作细节,对他们确定以后具体的职业方向会很有帮助。”
大学里的任何一个专业相较于职场中的具体工作岗位来说,都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仅仅市场方面,岗位就细分为调研、产品定位、客户沟通、宣传品制作等等类别,各项具体工作在专业素质和性格匹配上有不同的要求。
提醒:大学生在校时应该通过实习以及学校的一些就业指导,多方面了解专业内的职业细分,知道自己的专业到底能做什么,这样在找工作时定位可以更加准确。
职业解困
寻找相交点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不少在专业和职业选择上充满困惑的朋友,就这些情况,记者请俞茵女士为困惑者支几招。
科研型专业→沉下心不要急
自述人:陈小姐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理科生,本科,女生,再加上其他原因,我找工作的局限很大。生物是一个科研型专业,当初考进来的时候分数线挺高,但如果不打算继续读硕士和博士,不走研究型的道路,找工作就有点麻烦了。我对生物挺感兴趣,想做和专业相关的工作,投过几次简历,不是很满意,现在手上的几个Offer都和专业关联不大,工作到现在还没落实下来。
支招:既然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不要轻易放弃专业。相较于一些热门专业来说,这种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是不要着急,沉下心来慢慢找。陈小姐的这种情况最忌耐不住性子,看见别人都定了,自己也赶紧急急忙忙地草率做决定。同时,应该注意和师兄师姐多沟通,了解他们工作的行业,必要时将其锁定为重点突破的目标。平时也可以经常查阅一些本专业的网站,可能会找到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