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无回复,毕业生上门自荐
金融风暴下,九成毕业生质疑招聘会作用
面向2009届毕业生的本专科招聘会在20xx年春节前暂告一段落。毕业生马不停蹄地赶场招聘会,到目前为止,究竟有多少人从中获得自己心仪的职位呢?记者随机调查30名毕业生,有八成多的同学都表示,招聘会的效果并不好,而网申的效果也不理想,鲜有回复。
记者调查:
近半学生不抱希望只当“走过场”
“清晨5点多起床,七点到招聘会现场,八点进场排四五个小时,仅面试一分钟,有的话还没说就被拒绝……”这是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的辛酸画面。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千里南下广州11天找工的大学生小伍,他八场招聘会可谓场场赶场,投简历数十份,但至今工作依然无着落。
广东省高校系列招聘会刚刚开始,在中南财经大学读物流管理的小陈便从武汉不远万里地赶来了,投了近20份的简历,目前都没有收到回复。“我也去江浙一带找工,但是待遇实在太低了,最少的开到700元一月。”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刘同学介绍,他们班共有51人,大概有一半的人出来赶招聘会,目前签约的也只有2~3人而已。班里普遍结论是,赶招聘会效果并不大。
记者昨日随机调查40名2009届应届求职大学生,有12%的人认为赶招聘会的效果因人而异,个人综合素质强的还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80%的学生认为赶招聘会效果并不理想,其中47%的学生认为赶招聘会只是抱着走过场心态,不抱任何希望。33%学生认为通过招聘会是重要找工途径,想多尝试一点,但效果甚微。仅有8%的学生认为招聘会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大学生如此不看好招聘会这种最常规的求职方式?他们认可的求职手段又是什么?记者经多方采访分析,凸现几大问题:
金融风暴导致中小国企招聘推迟
受金融风暴影响,今年招聘会招聘用人单位数量严重缩水,但求职的大学生却骤增三至五万。截止昨日,九场招聘会,每场竞争比例都高达十比一。来自高校就业部门对珠三角企业调查显示,今年中小型国有企业招聘计划迟迟未能出炉,目前坐阵各大校园招聘会的多是外企、民企和大型国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小国企需要对自身危机状况进行评估,待评估后明年才能定出用人计划。因此,今年中小国企招聘相对往年存在明显滞后性。
不少大学生反映,多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普遍是些小公司,招人计划有限,很难满足求职大军的需求。
企业招聘只是“走过场”
“有些公司都来了好多场招聘会,难道还招不够人吗?”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学生都集中反映用人单位并没有招人的需求,到招聘会现场来只是作宣传。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小王向记者诉说了他的郁闷:在华农的传媒专场招聘会上,应聘一家网络公司,排了五六个小时的队伍,才获得面试的机会。但HR却说,“我们原则上不招应届毕业生,你是否有意愿到我们公司实习呢?”
还有同学反映,一般招聘会的招聘都会到下午四点结束,但是不少单位午饭过后就结束了面试,“我们好不容易来赶一次招聘会,但用人单位却早早地‘收摊’了,根本不想招人。”
用人单位要求过高,人才高消费
招聘会上供过于求,用人单位明显人才高消费,让不少大学生声称“很受伤”。在本专科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东莞一家制衣厂来招聘,要求招本科生,这让学生们很气愤,他们质疑,没有任何学历的打工者都可以从事的工作,为什么要来招本科生?
另外,招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是毕业生反映的焦点。“到招聘会前,我会在网上预览招聘单位的职位信息,一般招聘条件都比较简单,但到了招聘会现场,好不容易排完队,才发现有很多的硬性条件。”广商的小赖告诉记者,英语等级、户口所在地、招聘的专业要求等都成无形中把他们排除在外,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效率低下。
高校妙招:
“打包”、展示会,全新方式助学生就业
既然招聘会、网申收效甚微,那什么样的求职方式才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对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教育厅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探讨更多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