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存在与虚无》有感
01-29 15:17:02
来源:http://www.qz26.com 读后感 阅读:8530次
导读:‘现象的观念’里是说,得以摆脱古典二元论的是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示着存在物的'现象',这些现象显示的就是存在物的本身,这里没有像古典二元思维把世界划分为现象-本体、对象-本质、主体-客体那样的格局了。“存在物的‘本质’并不是潜藏在存在物内部的某个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显示序列的显示法则。”萨特在这里用普鲁斯特来打比方是比较有趣的,他说,人们说普鲁斯特的‘天才’或说普鲁斯特‘是天才’并不是说普鲁斯特本人有一种被称作‘天才’的‘特性’,它不是普鲁斯特本人的一种特性,不能像说普鲁斯特长着一对好眼睛那样去理解普鲁斯特的‘天才’,普鲁斯特的‘天才’是在他本人作为人在一系列作品中的显露总和。因为说不管《追忆似水年华》其体系有多庞大,其内容有多丰富,其含义有多深刻,它实际上都是以普鲁斯特这个人(作为它的作者) 为背景映衬着的,在《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渐次地一页一页呈现在读者意识中的时候,读者总是暗含着对普鲁斯特本人的某种理解,实际上是普鲁斯特作为一个‘天才’的形象被渐次的展露在读者面前的。再
读《存在与虚无》有感,标签: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http://www.qz26.com
‘现象的观念’里是说,得以摆脱古典二元论的是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示着存在物的'现象',这些现象显示的就是存在物的本身,这里没有像古典二元思维把世界划分为现象-本体、对象-本质、主体-客体那样的格局了。“存在物的‘本质’并不是潜藏在存在物内部的某个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显示序列的显示法则。”萨特在这里用普鲁斯特来打比方是比较有趣的,他说,人们说普鲁斯特的‘天才’或说普鲁斯特‘是天才’并不是说普鲁斯特本人有一种被称作‘天才’的‘特性’,它不是普鲁斯特本人的一种特性,不能像说普鲁斯特长着一对好眼睛那样去理解普鲁斯特的‘天才’,普鲁斯特的‘天才’是在他本人作为人在一系列作品中的显露总和。因为说不管《追忆似水年华》其体系有多庞大,其内容有多丰富,其含义有多深刻,它实际上都是以普鲁斯特这个人(作为它的作者)
之后,萨特还更深入地分析了现象的问题。但我想,对我们这些初涉当代哲学的人来说,深奥的东西并不是很适合在这里讨论,过多的往实际上不明其意的深奥中纠缠,往往会落于文字概念的圈套。还不如回到先前的第一个问题中:为什么当代思想汲汲于想要扬弃那个古典的二元论?这个问题的探讨可能对我们来说还比较实际,因为这是一个哲学的入门问题,它在一方面连接的是古典的和现代的西方哲学。
因此,首先在我看来,二元论是一种分裂,它把世界分裂为单个的现象与本质,把人和世界的关系分裂为人与物,把人与人的关系分裂为自我和他人。这样,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对峙的紧张状态被安排进了这个‘人与物’之间,有一个对抗的急迫力量被镶嵌进了这个‘人与人’之间,前者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如今状态,后者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环境的如今状态。如果一种‘对象意识(把事物孤立地对象化起来的思维方式)’成为统治我们人的思维认识的绝对局面的话,将来的世界将走向何方?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现象的观念’里是说,得以摆脱古典二元论的是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示着存在物的'现象',这些现象显示的就是存在物的本身,这里没有像古典二元思维把世界划分为现象-本体、对象-本质、主体-客体那样的格局了。“存在物的‘本质’并不是潜藏在存在物内部的某个特性,而是支配着存在物显示序列的显示法则。”萨特在这里用普鲁斯特来打比方是比较有趣的,他说,人们说普鲁斯特的‘天才’或说普鲁斯特‘是天才’并不是说普鲁斯特本人有一种被称作‘天才’的‘特性’,它不是普鲁斯特本人的一种特性,不能像说普鲁斯特长着一对好眼睛那样去理解普鲁斯特的‘天才’,普鲁斯特的‘天才’是在他本人作为人在一系列作品中的显露总和。因为说不管《追忆似水年华》其体系有多庞大,其内容有多丰富,其含义有多深刻,它实际上都是以普鲁斯特这个人(作为它的作者)
为背景映衬着的,在《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渐次地一页一页呈现在读者意识中的时候,读者总是暗含着对普鲁斯特本人的某种理解,实际上是普鲁斯特作为一个‘天才’的形象被渐次的展露在读者面前的。再比如说爱因斯坦,我们对相对论的理解是始终暗含着一种对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天才的被展现的。到不是说因为爱因斯坦是天才,他才有相对论的,而显然地是,正因为相对论,爱因斯坦才被展现为一个‘天才’。
之后,萨特还更深入地分析了现象的问题。但我想,对我们这些初涉当代哲学的人来说,深奥的东西并不是很适合在这里讨论,过多的往实际上不明其意的深奥中纠缠,往往会落于文字概念的圈套。还不如回到先前的第一个问题中:为什么当代思想汲汲于想要扬弃那个古典的二元论?这个问题的探讨可能对我们来说还比较实际,因为这是一个哲学的入门问题,它在一方面连接的是古典的和现代的西方哲学。
因此,首先在我看来,二元论是一种分裂,它把世界分裂为单个的现象与本质,把人和世界的关系分裂为人与物,把人与人的关系分裂为自我和他人。这样,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对峙的紧张状态被安排进了这个‘人与物’之间,有一个对抗的急迫力量被镶嵌进了这个‘人与人’之间,前者的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环境的如今状态,后者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环境的如今状态。如果一种‘对象意识(把事物孤立地对象化起来的思维方式)’成为统治我们人的思维认识的绝对局面的话,将来的世界将走向何方?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Tag: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报告汇报 - 读后感
下一条:《党章》读后感